灵谷寺
发布时间:2025-03-05 15:47:17点击量:
时间 | 历史沿革 |
---|---|
南梁天监十四年(515年) | |
唐朝乾符年间 | 开善寺更名为宝公院。 |
北宋开宝年间 | 宝公院更名为开善道场。 |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宋太宗加封宝志为“道林真觉”,诏改开善道场为太平兴国寺,并广赐良田以赡养众僧。 |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 | |
南宋建炎年间 | 太平兴国寺在金兵南下战火中遭到破坏。 |
南宋绍兴年间 | 重建太平兴国寺。 |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 朱元璋攻打集庆路(今南京),与元兵大战于钟山,太平兴国寺再次毁于战火,仅存山门。 |
明朝初年 | 太平兴国寺改称蒋山寺。 |
明洪武九年(1376年) | 蒋山寺住持仲羲建议蒋山寺得到明太祖朱元璋赞许,因独龙阜已被选为明孝陵所在,故下令在独龙冈东麓重修蒋山寺。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 | 蒋山寺动工迁址重建。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六月 | 蒋山寺完工建成,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灵谷寺。 |
明永乐五年(1407年) | |
明宣德七年(1432年) | 灵谷寺发生了一场大火,建成仅二十多年的大宝法王殿全部焚毁,之后再也没有重建。 |
明末清初 | 灵谷寺遭到严重破坏,除无量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稳定后在大宝法王殿旧址修建行宫。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康熙帝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 乾隆帝御笔亲书“福”字一幅,并赐纸裱华藏图一轴。乾隆帝还下旨要灵谷寺重刻被毁的“三绝碑”。 |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原下旨重修的“三绝碑”已刻好,故乾隆帝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 |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 乾隆帝最后一次来灵谷寺行宫,赐给灵谷寺《无量寿经》一部,墨刻娑罗树一轴和一柄玉三镶如意。 |
清朝咸丰年间 | 因清军与太平军在钟山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灵谷寺遭到空前的破坏。战后,除无梁殿由于是拱券砖石结构得以保存外,其余殿屋全部焚毁,一片废墟。 |
清同治六年(1867年) | 因南京连续数月干旱无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四次率僚属到灵谷寺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灾情缓解后,曾国藩在无梁殿东、八功德水侧建了一座龙神庙,共造山门、正殿、客厅、僧房、斋堂、厨房等25间,并置办了钟鼓桌椅等。这座龙神庙便是今灵谷寺。 |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 |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 灵谷寺住持光莲募资重修灵谷寺,到清朝末年,灵谷寺内共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宝公塔和龙神庙等建筑。 |
民国十七年(1928年) | 国民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古灵谷寺原址修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改建灵谷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大门,改建灵谷寺无梁殿作为公墓的祭堂,将原古灵谷寺迁至东侧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的龙神庙,并将无梁殿前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全部归并到龙神庙中,并改将龙神庙改名为灵谷寺。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 | 因古灵谷寺宝公塔位于阵亡将士公墓的中轴线上,国民政府遂将宝公塔拆除并挖出宝志法师的棺椁迁葬于革命纪念馆(今松风阁)西侧,又在南侧重修了一座志公殿,殿内供奉宝志法师的画像。 |
1950年 | 阵亡将士公墓后更名为灵谷公园(今灵谷景区)。 |
1973年 | |
1980年 | 真慈大和尚住持灵谷寺后,对灵谷寺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经楼,新建了观音宝阁、玄奘院等建筑。 |
1994年10月15日 | |
2004年 | 灵谷寺新建仿唐建筑玄奘院。 |
2016年 | 灵谷寺的玄奘院地宫举行落成仪式,镇寺之宝玄奘顶骨从玄奘院大殿移至地宫,作为玄奘顶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
参考资料: [1] [11-12] [21-24] |